這篇鐵人賽最後一篇文章想聊聊我這段時間在 Vibe Coding 的一些體驗與心得,也順便分享我對 AI 時代下,作為軟體工程師該如何看待自身能力和未來角色的一些簡單想法。
希望這些分享能幫助我回顧整個過程,也可能對正開始嘗試用 AI 協助開發的朋友,提供一些參考。
其實我一開始接觸 AI 協助開發,和大多數人一樣,最早是從 ChatGPT 開始。它幫我補充想法,或是產生一些片段程式碼,已經很有幫助了。但在那個時候,我還是覺得 AI 比較像是一個「問答助手」,而不是「一起開發的夥伴」。
真正讓我驚豔的,是我去年底開始嘗試的 Cursor。
Cursor 除了能像 Copilot 一樣補程式,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 Composer 模式。我第一次用 Composer 的時候,發現 AI 不再只是丟一些片段程式碼給我,而是能夠在一個完整的專案裡,直接幫我修改、補齊,甚至調整結構。
那種感覺就像:
以前我是在「拿別人給的零件,自己拼起來」;
現在是「有人陪我一起拼,甚至能幫我重新設計零件」。
從那之後,我開始利用下班後的空閒時間,拿 Cursor 試著做一些小工具。雖然沒有很大的專案,但 Cursor 幫我降低了很多門檻,讓我能夠快速嘗試一些原本懶得做的小東西。
不只是寫程式,在 Cursor 幫助下,我首次把一個桌面應用程式包裝並上架到 Microsoft Store。
老實說,如果沒有 AI 幫忙,我光想就覺得麻煩,絕對不可能心血來潮去做。但 AI 幫我填補了許多「瑣碎但關鍵」的知識缺口,讓我真的完成了。
在這個過程中,除了完成一些小工具,更重要的是,我逐步在與 AI 協作的過程中,了解它目前的能力與限制。
接下來的時間,AI 工具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得驚人。
AI Coding 工具 幾乎可以說是「雨後春筍」,一套接著一套冒出來。每隔一陣子,就有新的工具或模型出現,功能越來越強大、使用越來越便利。
今年三月,我第一次接觸到 Augment 這套 AI Coding 工具。
它主打「超長上下文理解能力」以及「支援大型專案開發」,這讓我覺得非常值得一試。之前使用 Cursor 協作時,雖然能完成一些小專案,但面對大量程式碼和檔案時,仍很容易出錯。
這也讓我好奇:
AI 是否真的能在一個稍大的專案中,不只是修補片段程式,而是能陪著整個開發流程走完整個過程呢?
於是我就趁著一個月的試用期,開始思考可以做什麼。最後,我決定挑一個身邊有需求的題目——「兒童任務管理平台」。
在這段時間裡,我完成了整個專案的整體框架設計,以及大部分核心功能的開發。後續我則搭配其他工具(像是 Cursor)進行維護和功能更新。
雖然我對網頁開發並不熟悉,但我想趁這次機會,嘗試用 Vibe Coding 完成一個稍大的專案。這次經驗,也成為我全程以 Vibe Coding 探索、和 AI 一起推進專案的起點。
在這個專案裡,我總結了一些自己 Vibe Coding 的心得與方法:
這次 Vibe Coding 的嘗試讓我收穫不少,不只是完成了一個專案,也累積了很多新的體驗。跟 AI 一起做專案,不單只是工具上的幫忙,更像是一種磨練自己思維和方法的過程。AI 很厲害,但最後還是得靠自己去判斷、檢查,並做出真正的決定。
Vibe Coding 的過程讓我收穫不少,但也有些擔心。AI 工具的進步速度這麼快,讓人興奮之餘,也會想:未來軟體工程師還需要什麼核心能力,才能不被淘汰?
最近常看到一個觀點:
AI 工具更新速度非常快,也在不斷迭代。雖然工程師不見得會被 AI 取代,但很有可能會被那些懂得善用 AI 的工程師超越。
我也蠻贊同這個觀點。雖然現在 AI Coding 的能力已經很強,但它仍有不少限制。其中最大的瓶頸,大概是記憶能力。即便有各種方法幫助 AI 回憶專案細節,它仍無法做到完美。而且最危險的是,一旦 AI 獲得了錯誤資訊,它就可能直接用來實現功能,導致整個專案出錯。
另外,AI 對真實世界的需求理解也還不夠完善,因此仍需要有經驗的工程師來進行溝通與協作。所以,在這樣的環境下,工程師到底該具備哪些能力呢?
我個人的一些整理:
雖然這些能力要怎麼培養並不容易,但我覺得,至少先多用 AI、邊做邊學,慢慢找到自己的節奏,或許就是最基本的開始。
這 30 篇鐵人賽文章,讓我回顧了這段時間與 AI 工具一起走過的開發旅程。
從一開始只是好奇,慢慢到能做出小工具,再到嘗試一個完整的平台,我感受到的是:
AI 已經不只是「輔助」,而是逐漸成為「共創夥伴」。
而這樣的變化,也迫使我們重新思考工程師的角色與價值。
或許未來,寫程式會越來越像是一種「創意表達」的方式。
程式語言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技術,而是和 AI 一起創造的工具。